7月10日下午配配网官网,厦门晚报主办,厦门国际银行、集友银行协办的“烽火弦歌——寻访厦门大学、集美学校内迁故事”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。在学村内集友银行大田办事处旧址处,寻访团成员详细了解集友银行创办历史,感受集友银行80多年来“以行养校”的壮举。
集友银行因何得名?寻访团成员了解到,“集”代表嘉庚故里厦门集美,“友”代表陈嘉庚先生的亲朋好友及集美学校校友。这不单是一个银行的名字,亦是一代华侨领袖爱国兴学精神的生动展现,更是海内外侨胞汇集力量兴邦助学的有力见证。
集美学校的发展,经历了从“校主养校”、到“校友养校”再到“以行养校”的三个阶段。自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起,陈嘉庚将毕生大部分财富投入教育事业中。即便在1930年事业陷入危机时,无数亲友被其倾资兴学的赤诚感动,接续给予集美学校经济支持。
1942年1月,集美学校校友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发出了《告全体校友书》,提出了“校友养校”的倡议。海内外集美学校校友们挺身而出,共同肩负起养校责任。据统计,至1946年10月,各地校友分会为母校捐献资金共计3439.6万元。
同年,在陈嘉庚的影响下,陈嘉庚族亲陈六使、女婿李光前、长子陈厥福、次子陈厥祥共同出资855万元,称“即可做投资亦可做校费”。这笔资金辗转多方艰难到账,其中的200万元成为集友银行的启动资金。
1943年,在抗战时期,与陈嘉庚失联两年多后,以陈村牧为核心的校董会,根据校主“实业与教育大有互相消长关系”的精神,在福建临时省会永安创办集友银行,在战火中开创“以行养校”的壮举。
翻开1945年3月10日的《大田民报》,头版刊登了集友银行开办广告:“为华侨金融机构;辅助教育发展实业;办理银行一切业务;手续简捷服务周到。”同年3月15日,集友银行在大田成立通讯处,不仅办理存款、放款、解付侨汇、汇兑等业务,更在民族存亡之际为教育事业提供不竭活水。
自“以行养校”模式开创以来,集友银行实际为集美学校注入的资金比例超过银行章程中规定比例,长期将分红与股息源源不断地捐赠给集美学校,让学校有了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。正是这份坚守,集美学校在烽火岁月被迫内迁期间不仅没有关门停办,还扩大了办学规模,学生总数从内迁前的1000多人增加到战后的2000多人。
八十多年来,集友银行仍始终如一地坚持为集美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。进入新时代,集友银行及其母行厦门国际银行将共同坚定弘扬“嘉庚精神”,为“教育兴国”之信念而不懈奋斗。
站在集友银行旧址前,寻访团成员无不为之动容,这里的一砖一瓦,跨越时空地诉说着关于信念、关于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。
【免责声明】【广告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配配网官网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 -->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